社會問題

1.佛教對權力的看法? 

世間的是非比不過道理,道理比不過法治,法治比不過權力,權力比不過昭昭的天理--因果,所謂「非、理、法、權、天」。過去我們被冥冥不可知的神權信仰所控制,然後為君權威勢所駕馭,現在我們已進而為以民為主的民權時代,未來我們更要邁向一切眾生平等、互尊互重的生權紀元。

2.佛教對民生的看法? 

最近報紙登載說政府官員不得圖利他人,其實民意代表、政府官員應該積極為民爭福利,利民便民,只要不涉及私人的利益輸送,為廣大社會群眾的民生考量,圖利百姓有何不可?

3.佛教對政治的認知? 

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,宗教對於社會的關懷、人權的維護、民眾的福祉等不能置身事外。

佛教與政治的交涉,可從佛教發展史的脈絡上得見:佛陀經常遊化五印各國,進出皇宮度化頻婆娑羅王、波斯匿王成為佛教的大護法;在《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》中,提出仁君聖王的治國之道;於《中阿含‧雨勢經》裡,道出富國之法。中國歷朝設有僧正、僧統、僧錄司等僧官制度,更有禮請僧人為國師而輔佐施政;鳩摩羅什在姚秦的逍遙園中譯經;玄奘大師因有唐高宗支持,得以譯出《大般若經》六百卷。西藏主張政教合一,泰國、緬甸以宗教領政,越南、中國的政教融合。

綜上可知:古今中外的佛教,關懷社會、關懷眾生,所以與政治也有密切關係。近代太虛大師主張「問政不干治」,更應是佛教徒對政治認知的指標。

4.佛教對經濟的認知?

佛教最初是實踐托缽乞食的財物供養制度,東傳中國後,百丈禪師立下「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」的農禪制度。隨著時代的推移,中國寺院更從農業生產到工業參與,從齋菜供應到經懺佛事,從臨終關懷到靈塔設置,從香客朝山到旅遊服務,從慈善救濟到文教事業,帶動經濟的發展、人文生活的提昇。

佛教從事的一切事業,如過去的油坊、當鋪、旅店、養老院、孤兒院,現代興辦學校、醫院、家庭協談中心、心理輔導機構等,無不是為在家信徒而設置的。

所以今日的佛教徒,凡是合乎正業、正命的淨財,應是多多益善;只要對民生經濟有增益的事業,應可大大發展,這就是人間佛教普利群生的具體落實。

5.佛教對命運的看法? 

每一個人的命運有好有壞,命運不完全是外在的,大都由自己的行為決定,別人是不可能改變的。要改變命運,不能靠外力的幫忙,而是完全在一念心田的改變,也就是所謂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,改變命運完全只有靠自己,好不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,而遺傳與學習是改變命運的二大因素。

積陰德、守口德、勤勞、多工作、多花一點時間去結緣、多為人服務、改變自己的惡習,就是改變自己的命運。有一首偈語說:

心好命又好,發達榮華早,

心好命不好,一生能溫飽,

命好心不好,前程恐難保,

心命都不好,窮苦直到老。

6.對移民的看法?

隨著經濟活動區域的擴大,環球資訊的暢通,現代人移民的趨勢日盛,可謂「三千雲遊,法界一家」。

若因事業、學業之所需或其他因素而被動移民者,一旦移至他國,可本著地球村的胸懷,既來之則安之,儘量本土化,融入當地社會,當可優游自在生活。若因對現前生活環境品質不滿意,而主動移民者,萬一對移民地的環境又不滿意時,又將移往何處?

佛教徒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若要移民,佛國淨土應是最佳選擇。

7.對行賄的看法?

行賄是不正當的支出。所以行事上遇到任何困難、問題,應勇敢面對,不行賄,不助長公務人員政風敗壞,不敗壞社會風氣,不讓往來對象取得不正之所有。總而言之,不行賄,是不陷他人於不義。

8.對貪污的看法?

貪污所得為違法所得。

現代社會壞人易做,好人難做。比如在同一單位服務、工作,有人來行賄,同事收受後就分給大家,這時若不收賄,就會被排擠;若同流合污,東窗事發時就有罪,也要坐牢,非常無奈。

新加坡、美國人做事的原則是一切「依法行事」,不貪污、不徇私,應是社會正常運作、進步發展的基礎。

9.對女權的看法?

第一、女性要有平等權,就是男女平等。人人有佛性,眾生與佛尚且平等,男女何以能不平等?世界上,男人一半,女人一半。文明社會中,有修養的男眾應尊重女權,倡導男女平等。

第二、女性應有參與權,女眾的智慧、能力並不亞於男眾,故應參與政治、社會等各種公眾事務,積極擴大參與服務的機會與層面。

第三、要有發展女性溫和、慈悲、細心、勤勞的特質的權利。如觀世音菩薩以慈悲、莊嚴來美化世間。

第四、女性需要有尊嚴權利。拒絕社會中存在傷害女性尊嚴的行業,如娼妓等色情行業

10.對人權的看法? 

人類從民智未開,對自然界神祕力量崇拜的神權時代,演進到對帝王絕對服從的君權時代,現今發展到民主社會的民權時代,大家提倡民權與人權,強調人的生命有無比尊嚴,舉凡生存權、參政權、平等權、自由權、財產權、文化權均應受到保障。

而佛教更進一步提倡生權,主張一切眾生都有權利,不容許輕易受傷害。所以關懷眾生,救度眾生,為天下蒼生服務,是佛教徒維護生權的表現。

11.對計程車安全的看法?

計程車安全建立在駕駛與乘客雙方,其中乘客流動性、不確定性較高,所以先進國家都是先從駕駛方面著手,先統一、提昇駕駛的品質,再以保護優良駕駛為原則,提昇人民行的安全的保障。此中尤以英國的計程車駕駛管理制度最值得參考。

12.對高齡社會的看法? 

現代社會因醫藥、科技發達,人的壽命延長,而形成高齡社會現象。高齡的人們,一生對社會奉獻無數,在人生的黃昏時期,更應懂得常保心靈的健康與年輕,同時開發自己未來的生命。

用智慧來傳授人生,用經驗來提攜後學,用修行來開發生命,用信仰來探索未來,是對高齡社會承先啟後、繼往開來的積極回應之道。

13.對雛妓問題的看法? 

首先社會的價值觀應打破「笑貧不笑娼」的陋習。其次,年輕人要尊重生命,計畫未來。再者,男眾對待所有比自己年輕的女眾,應如兒女一般,不任意傷害侵犯;對待所有比自己年長的女眾,應如母姐一般,充份尊重,則雛妓問題自然消失。

14.對未婚媽媽的看法? 

對因性暴力侵犯而不幸懷孕的未婚媽媽,應充份利用社會資源,為其設立「未婚媽媽之家」,使她們得以尋求支援與協助。

而前衛人士宣稱:女眾擁有生育權,不必選擇婚姻生活模式,也可懷孕,擁有自己的小孩,以滿足做母親的成就感。此類未婚媽媽全然不顧第二代人格的健全發展,在自私舉動的同時,也製造未來社會問題,後患無窮,不應認同。

15.對同性戀的看法?

同性戀非常理可說明,一般傳統中國風俗習慣有一套道德標準,現代世界潮流,對道德標準重新估定,所以同性戀形成另一個問題。

感情問題在佛教而言,是一種執著,不論同性、異性,一旦執著,都是痛苦的來源。

16.對精神病患的看法? 

精神病患有被尊重及自由生活的權利,除非具有暴力傾向者,因恐其傷及無辜,有隔離之需要,否則應儘量讓其在陽光下自然的生活,更應以關心、愛護與照顧代替歧視與摒棄。

17.對優生保健法的看法(婦女可以墮胎嗎)?

胎中嬰兒也是一個生命,墮胎是殺生,理上不錯,事上有別:婦女懷孕期間,若已知懷了畸型兒,不許墮胎,讓母親一生青春歲月都奉獻給一個畸型兒,是不公平的。或者,婦女被強暴了、懷孕了,讓她扶養仇人的孩子一生,她心不甘、情不願。

所以,可不可以墮胎,母親自己有權利來決定,縱使有因果,由母親自行承擔。

18.對安樂死的看法? 

人一旦成了植物人,求生不能,求死不得時,痛苦不堪。對照顧他的家人而言,更是沈重的負擔。能不能執行安樂死,只有最愛他的人,以愛為出發點,基於慈悲來做決定,才能解決麻煩的問題。

19.對教育改革的看法?

教育改革應以教育目標為前提,而非在技術層面上爭執計較。佛陀的教育理念,以訓練知行合一、事理圓融的健全人格為目標。教育方法則以觀機逗教來教育不同的根器的眾生,此是真正立足點平等的教育,而非齊頭式假平等的教育。

所以佛教對現代教育改革的建議是:生活重於知識、道德重於功利、普濟重於自利、自覺重於接受。

20.對體罰的看法?

父母、師長對下一代的教育不能溺愛,也不能太傷害。管教時要維持其尊嚴,體罰不是辦法,只有不懂教學法的人,才會以體罰做為教學手段。所以理想的教育應以鼓勵代替責備,以讚美代替批評,讓孩子在健康的環境中,快樂、積極的成長。

21.佛教對文教、慈善事業的認知? 

佛教講布施有分財施與法施。佛教事業中,文教事業屬法施,慈善事業屬財施。

財施有限、有量、有窮、有盡,能救人一世貧窮,無法救其生生世世的愚癡。法施無限、無量、無窮、無盡,從弘法利生、文化、教育著手,開啟世人智慧的泉源,淨化其心靈,則生生世世受用無窮,是最為究竟的救濟。《金剛經》中說:若人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,不及四句偈布施功德之大,是為證明。

一般社會團體如獅子會、扶輪社也都在做慈善事業,發揮其社會功能。弘揚佛法、淨化人心的工作,則非人人能做,但宗教團體不能不做,一旦不做,即是教格的墮落。所以佛教應從文化、教育、慈善、修行、慧解等多方面發展,且在發展過程中應以佛法為本質,以佛教為主體,而不只發展社會功能,才是超越一般社團的作法。

 

(摘自佛光叢書 儀制 問題答問篇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