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會介紹-供僧道糧功德回向法會

供僧道糧功德回向法會

         農曆七月,在佛門又稱為僧伽月、功德月、報恩月、孝道月、福田月。佛陀在世時,就有供僧儀式的傳承,據《盂蘭盆經》載,佛陀弟子中,神通第一的目犍連以天眼通看見母親墮在餓鬼道中,皮骨相連,心痛如絞,立刻施展神通,以缽盛飯,往餉其母,然而飯食皆變成火焰。目犍連為了度脫母親,乃向佛陀請示解救之法。佛陀因此指示目犍連可在七月十五日僧眾結夏安居圓滿時,以百味飲食供養僧眾,能得無量功德,救度七世父母。

我國最早行盂蘭盆會者,傳為梁武帝,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,即普施諸寺,後來蔚為風氣。民國以來,寺院仍然遵循往例,舉行盂蘭盆法會,在誦經施食以外,並有供僧大會。

 

農曆七月十五日,在佛門稱為佛歡喜日,與一般民間所稱的中元意義不一樣。「佛歡喜日」是指在三個月結夏安居圓滿後,有不少精進的僧眾在這段時間用功開悟,而令佛非常歡喜,所以名為「佛歡喜日」。在這一天供養開悟或有修有學的僧眾,依其功德超薦回向往生父母,可令其超生。因此,佛陀在世時,就有供僧儀式的傳承,「供僧」在中國社會民間是頗受注重的一件大事。三十多年前我就一直倡導佛教徒要向政府爭取佛教的國定假日,如四月八日為佛寶節,七月十五日為僧寶節,十二月八日為法寶節……,並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,讓僧俗二眾多一些聯誼的機會,並藉著供僧,供養「僧服」,讓僧眾服裝統一、禮儀統一、規矩統一、稱呼統一……,在一切「統一」之下,自然佛教界的力量就能凝聚,而不再為表相的不同而自我分裂,削減力量。

  三十年前,我在宜蘭雷音寺、高雄壽山寺時,便已推動孝道、功德、供僧、道糧等活動。近幾年來,齋僧大會上已形成一種模式,其籌辦內容只是動員各方人力、物質、在家信徒、義工……訓練幾個月來發心服務;僧眾則舟車勞頓,南北奔波,吃一頓飯,受供養金,領紀念品。事實上,「供僧的意義」在於:

  1. 是供養一年,不只供養一天。
  2. 是供養未來,不只供養現在。
  3. 是供養十方,不只供養一人。
  4. 是供養學道,不只供養熱鬧。

  經云:「僧如大地,能長養一切善法功德。」又云:「殊勝妙寶大德僧,長養眾生功德種,能與人天勝果者,無過佛法僧三寶。」

  在《四十二章經》上也云:「飯惡人百,不如飯一善人;飯善人千,不如飯一持五戒者;飯五戒者萬,不如飯一須陀洹;飯百萬須陀洹,不如飯一斯陀含;飯千萬斯陀含,不如飯一阿那含;飯一億阿那含,不如飯一阿羅漢;飯十億阿羅漢,不如飯一辟支佛;飯百億辟支佛,不如飯一三世諸佛;飯千億三世諸佛,不如飯一無念無位無修無證者。」

供養僧眾的方式除平常的十供養、四供養外,更有:

  1. 說好話的供養:多說佛教的好話、出家眾的好話。
  2. 獻時間的供養:撥出時間來為佛門服務,發心幫忙掃地、燒菜、種花……等。
  3. 接引人的供養:對初機接觸佛法者,要給予愛語指引。
  4. 心香一瓣的供養:對佛教有心,是無上的功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