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會介紹-三皈五戒
三皈五戒
皈依三寶,是進入佛門的第一課。三寶是佛法的總綱,一個發心學佛的人,第一步必須先皈依三寶,皈依三寶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。三寶的功德無量無邊,若不皈依三寶,則無緣受用。
三寶包括佛、法、僧。佛比如光一樣。光的功用有溫暖、照耀、庇護的作用。而佛也和光一樣,佛陀的慈悲之光,溫暖我們;佛陀的智慧之光,照耀我們;佛陀的福德之光,庇護我們。世間上的金銀珠寶,稱之為寶,有此寶,物質生活會很豐富,但若在精神上有了佛法僧三寶,那我們的人生就可以得救。
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,於金剛座上菩提樹下悟道時,對人間的第一句宣言就是「大地眾生皆有如來佛性!」每一個人皆可以成佛,人與佛是平等的。世間上國家與國家、種族與種族、貧與富、男與女都不同,但在佛門,每一個人的尊嚴皆是與佛一樣的。「皈依」即皈依自我本心佛性,只要一皈依,心中有佛,即能與佛平等。
法比如水一樣。水的功用有灌溉、洗滌、成長的作用。而法也和水一樣,法水能灌溉潤澤禾苗,法水能洗滌去除一切污穢,法水能成長滋潤花木萬物。皈依法,一切萬象皆是法,法千差萬別,但本性是平等的,故法是平等的意義,為宇宙人生最高的準則;法是真理,真理要件必具普遍性、平等性、永恆性、必然性,緣起則是具有此要件之真理,就像人生必具父母的因緣及士農工商的和合,我們人才能存在。佛教的真理沒有緣的具足,一切法則不成。所以皈依法,才能皈依永恆的生命。
僧比如風一樣。風的功用有吹拂、流通、清涼的作用。而僧也和風一樣,僧寶的德風,可以吹拂眾生;僧寶的德風,可以流通社會;僧寶的德風,可以清涼眾生。皈依僧,是指皈依清淨和諧的性格,而非拜師父。
佛、法、僧三寶的重要,就好比陽光、雨水、空氣(風),自來都很平常,實則缺一不可!「日光空氣水,人生三件寶」;「佛法僧三者,出世之三寶」,無此則精神慧命難以成長,無此則心靈世界無以昇華。皈依三寶,是皈依自己的自性三寶,找到自己、認識自己,人生必然不會死,相反地會永恆的存在。
雖然信仰偉大崇高的三寶重要,但還不及信仰自己重要。如果我問你們一句話:「佛是誰?」「三寶是誰?」你不知如何回答,那我就告訴你們,也許你們會嚇一跳:「你就是佛!」「你就是三寶!」什麼是三寶呢?「自性三寶」。釋迦牟尼佛成道時,當下曾經歎道:「奇哉!奇哉!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。」所指的也就是這個。
皈依後即是正信佛教徒,如何做好一個佛教徒?必須:
1.要求法:凡遇到有講經說法的道場,要發心前往參加或親近法師聽開示,也可研讀經典,從中了解佛教精神所在,才不會辜負自己的信仰。
2.要護法:三寶弟子的責任即是要護法,參加講經法會或度人前去聞法是「擁護」;對毀謗三寶者,挺身辯護即「保護」;支持正在受教育的僧青年即「愛護」。也就是為佛教貢獻心力、財力、人力者皆為護法。
3.要修法:修法就是依照佛陀所說的道理去實踐,比如佛陀要我們慈悲,則不可輕易傷害生命;佛陀要我們忍辱,則不可瞋心怒罵……,如此就是在修法。
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,不容易有視人如己的心胸,視野也不容易開拓;成為佛教徒後,自能視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兄弟姊妹。沒有信仰的人,容易生活在自我中心裡,而產生執著貪戀,跳不出自我;但皈依後,有了信仰,對人間文教慈善事業,發心服務,主動參與,充實了日常生活。經云:「吾有法樂,不樂世俗之樂。」法樂裡的人生才是最究竟的。
佛陀在《阿含經》中,有七種事以水作譬喻,簡別七種不同層次的人:
1.不善法遍身的人,如常沈沒在水底者。
2.退失善法且造惡的人,如已出水還沒者。
3.有信仰善根而不精進的人,如出水觀看者。
4.證須陀洹的人,如出水而住者。
5.證斯陀含的人,如欲渡水者。
6.證阿那含的人,如欲至彼岸者。
7.證阿羅漢的人,如已到彼岸者,當在閑居靜處,樹下坐禪,勿起懈怠心。
學佛修道,不要放逸於水中浮沈,渡水上岸,精進修持,才不失皈依初心。
「皈依」的真正意義,除了確定自己是真正的佛教徒,在日常生活中對他人要有喜捨布施,對世間要有感恩美德,對物質要有知足修養,對處事要有結緣認識,對生活要有勤儉習慣等的修行,以樹立佛教徒的形象。
2.皈依須知:
*1皈依不是素食,不是受戒,更不是出家,皈依三寶是宣誓終身信奉三寶,誓願不再改變信仰。也就是皈依後
要改性不改宗(改變不好性格,除了佛教外,不再信仰其他宗教)。
*2皈依三寶後,仍然可以祭拜祖先,對於正派的,不是旁門左道的神明也是可以禮拜的;禮拜是一時的,皈依
三寶是一生的。
*3要相信因果,相信大乘佛教,平時要有自我的修持功課,不起無明煩惱,不侵犯他人。
*4皈依後,就是佛光會的預備會員,可參加各地佛光分會。
*5本山將免費贈閱《覺世》。
*6佛光會訂有檀講師、檀教師的甄選考試,以供信眾們報考。
*7皈依後,要將初發心的一點信心,如同護禾苗一樣,好好維護,皈依後,每天至少要誦一卷《般若心經》,
持之以恆,必能開智慧。
皈依後,要以佛法來規範身心,堅固信仰,變化氣質,把過去的貪心化為喜捨,把瞋恨化為慈悲,把懶惰懈怠化為精進勇猛,把消極悲觀化為積極樂觀,並進而求受在家五戒、八關齋戒等,來提升自己的信仰層次,並植下趣向菩提的種子。
3.主辦皈依注意事項:
*1皈依日期、地點應及早訂定,並對外通告。
*2皈依前可安排講習,為參加皈依者說明皈依的意義、程序、內容等。
*3證盟師、引禮師應提前禮聘。
*4主法大德須德學兼備,為人所崇敬,並有宗派傳承者。
*5安排糾察師現場指導規矩。
*6灌頂灑淨須用「楊柳枝」,不可使用其他樹枝。
*7拂塵、錫杖、傳爐、侍者等,應事前準備齊全。
*8一個月前開始受理皈依報名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受持五戒
皈依三寶是學佛的入門,受持戒律是信仰的實踐。因此,佛教徒皈依三寶以後,應該進一步發心求受淨戒, 從受戒中得到清淨戒體,仰仗諸佛菩薩、龍天護持,進而精進向道,成就三無漏學。再者,戒為一切善法的根本,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為的總歸,戒的本質在於「不 侵犯」,從不侵犯他人中,完成自己身口意三業的清淨,這種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,就是慈悲心的體現;戒也是摒除習氣,立志與貪瞋癡煩惱的魔軍相對抗,所以說 受戒也是一種修行。
戒,分為出家戒與在家戒。屬於在家信眾受持的戒法有:五戒、菩薩戒和八關齋戒。受戒有什麼好處?
- 可以增加信心:經由戒法的受持,可以對佛法的信仰更肯定。
- 可以生出功德:受戒後,在天龍八部的護持下,自有好因好緣。
- 可以產生力量:面對困難逆境,有勇氣去克服,處事也比較不會優柔寡斷。
- 可以人生平安:因有願心的堅持,龍天護法的加被,自然就會平安。
- 可以增加道念:發心修行,服務眾生,自能道念不退。
- 可以慧由心生:有了戒法,可以約束放逸的身心,由內心慢慢生出智慧來。
- 可以獲得尊重:受戒以後,可以受到長老大德的另眼看待,同道尊重及社會人士的尊敬。
- 可以產生和諧:有了戒法,在團體中,容易跟大家融和在一起。
任何一種宗教都有其應守的戒律,五戒是佛教的基本戒,也是根本戒。佛陀常讚五戒為「五大施」。五戒的殊勝是:
- 五戒是做人根本道德。
- 五戒是倫理基本德目。
- 五戒是了生脫死的正因。
- 比丘戒是由五戒昇華境界。
- 一切戒皆由五戒中分支開出。
通常「布施」,是以身外物利人,只稍有施捨心者,皆可以做到;「持戒」,是以止惡行善的戒行來達到自心的清淨,比布施更可貴。此不侵犯他人的功德,比布施還大。
所謂「五戒」是:
- 不殺生:就是不侵犯他人生命。大至殺人,小至殺死蚊蟲,都是殺生。不過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,所以不殺生主要是指不殺人。殺人是波羅夷(極重罪),是戒律中的根本大戒,是不通懺悔的;殺死蚊蟲,叫犯突吉羅(輕垢罪),屬於惡作。雖然一樣有罪,但跟殺人不一樣。此外,浪費時間,破壞東西,也屬殺生,因生命是時間的累積,所以浪費時間如同殺生;同樣的,浪費物品也是殺生。戒殺生主要是在長養我們的慈悲心,有人說植物也有生命,為何可以吃?佛教認為動物有心識的反應,而植物只有物理的反應,因此吃素不算殺生。
- 不偷盜:就是不侵犯別人的財富。不是自己的東西,未經許可便佔為己有,就是偷盜。根據戒律,盜取價值五 錢以上的偷盜行為,就犯了根本大戒。平時順手取用公家信紙等,乃至借用東西不還,叫做不清淨行為;雖不是犯根本戒,但還是要負因果責任。凡將無主以外東 西,私自據為己有,就犯了盜戒。
- 不邪淫:邪淫是指合法夫妻關係以外的男女行為。如強姦、嫖妓、重婚、誘拐、販賣人口、妨害家庭、強迫別人從事賣淫等有傷社會風化行為,都犯了邪淫戒。夫妻堅持不邪淫戒,家庭就是個和樂的家庭,社會就是守禮的社會。
- 不妄語:就是不說虛妄不實的話。妄語包括挑撥離間的兩舌、惡毒傷人的惡口、欺瞞不實的妄言、阿諛奉承的綺語等。而妄語又有分:
- 大妄語:指沒有證果的人說證果了,沒有神通說得到神通,這種未證謂證,未得謂得,是大妄語。
- 小妄語:見言不見,不見言見;是說非,非說是;乃至知而不言,不知而言,皆屬妄語。
- 方便妄語:即善意的欺騙,為別人利益著想,或不想麻煩別人而說的妄語,即方便妄語。
- 不飲酒:雖然明指為酒,但凡能刺激神經,使人失去理智,敗壞德行的物品,如大麻、鴉片、安非他命……等,都是不飲酒戒所要戒除的。
五戒分開來講有五條,其實根本上講卻只有一條──不侵犯眾生。人間的鬥爭、動亂、不安,主要就是由於彼此相互侵犯,不尊重他人而引起的。如果世間上每個人都能嚴持五戒,那麼人間淨土的理想就不難實現了。
依經典記載,受持五戒有十種利益:1.滿足一切智。2.如佛所學而學。3.智者不毀。4.不退誓願。5.安住於行。6.棄捨生死。7.慕樂涅槃。8.得無纏心。9.得勝三昧。10.不乏信財。
此外,能不殺生而護生,自然能獲得健康長壽;不偷盜而布施,自然能發財;不邪淫而尊重他人名節,自然家庭和諧美滿;不妄語而讚歎他人,自然能得美譽;不喝酒而能遠離毒品,自然身體會健康,智慧清明。
(二)受戒的注意事項:
- 傳授戒法者,唯有僧眾,且須具有十年以上戒臘,德學高尚者,方能擔任。
- 乞受五戒,應以恭敬、懇切的心到寺院中求受,注意儀容整齊。
- 受持五戒是盡形壽(即終身)受持,非一日一夜受持而已。
- 受戒後應該確實持守,並時常參加寺院的共修會或求受八關齋戒。
- 不慎破戒是可以發露懺悔的,懺悔後,即得清淨;破見則如病入膏肓,無可救藥。
- 受戒後,可以再複戒。
- 縵衣又稱禮懺衣,唯誦經、禮佛、拜懺、共修時可以披搭,除此,不可以任意穿著。
受持菩薩戒
菩薩道的精神就是發起上弘下化的「菩提心」。「菩薩戒」是含攝大乘菩薩道的戒法,發菩提心的佛弟子皆應受持菩薩戒,才能成就菩薩道,圓滿佛果。
菩薩戒的殊勝處在於出家、在家皆可受持。凡是發心受持者,皆名為菩薩。
菩薩戒的內容,涵蓋攝律儀戒、攝善法戒、饒益有情戒三項,是聚集持律儀、勤修善法和度眾生等三大法門,顯示菩薩行者不僅要消極不作惡,更要積極 修一切善法,乃至遍學一切法門,以廣度無邊的眾生。有關菩薩戒法,雖有出家(十重四十八輕戒)、在家(六重二十八輕戒)之別,但根本精神是發菩提心,以菩 提心為戒體,所以退失菩提心,便失菩薩戒。
正信佛弟子從發心學佛、持戒修善,更應由自利進而利他,由自度進而度人。自利利他、自度度人為菩薩的發心。在家修行者,除自身修持外,更應發心修持菩薩行,即發心護法,協助法務進行,或作利益他人事業。所謂修菩薩行,不出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六度。
菩薩六度的精神,是積極、懇切,而具有甚深意義的。這種微妙、深奧的道理,是佛陀在過去無量劫所親證修驗的。只有信仰佛教的弟子們,才有機緣聞 此大法,因此,一個正信的佛弟子,必須躬親實踐。護持佛法,令佛法深入民間;以真誠懇切的態度去創造事業,福利社會人群。若能人人都信奉佛教,進而勤修六 度法門,自利利他,則社會安定、國家和樂、世界太平的理想淨土將不難實現。
(二)受戒的注意事項:
- 菩薩戒只有受法,沒有捨法。因「菩薩戒」是眾生本自具足,而今求受,只是長養熏發本具的戒德,是增上,而不是新得。
- 退失菩提心,增上惡心,即破失菩薩戒。
- 菩薩戒與五戒同樣可全部受持,或隨分受持,但不管全部受或隨分受,皆要發「自度度人、自利利人」的菩提心。
- 受持菩薩戒者要茹素,慈心不殺(菩薩道以大悲心為第一)。
- 受持菩薩戒者,為效菩薩行,燃身供佛,故於手臂上燃戒疤供佛。但如因患糖尿病等特殊情況而不便燃戒疤者,可不必勉強。
華香、木香皆有空間限制,但若受持淨戒者,身體合乎律儀,盡行世間一切善事,利益天下蒼生者,此「戒香」可以遍滿十方。
修行的法門很多,不外念佛、禪坐、持戒、助人、禮拜、喜捨、布施、正心、正念、行正道等等,真正的修行,是心中有眾生的存在,而且肯為眾生做馬牛,為眾生服務。
修行要「人性化」,不要標新立異或故做神秘。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,非不食人間煙火。修行非口號、形式,而是要將佛法運用到生活中,修行在生活 中,用慈悲的語言應人,用慈悲的眼光待人,用慈悲的面孔對人,用慈悲的手助人,用慈悲的心祝福人,……生活中有佛法,才叫「修行」。